产品特性:火热 | 高度:169 | 地径:2.9 |
蓬径:2.9 | 树苗成活率:99 | 树苗年限:3 |
结果年限:4 | 产地/厂家:成都/缘道苗木 | 类型:嫁接苗 |
品牌:缘道苗木 | 规格:3.5 | 种植时间:春冬秋 |
种植地方:成都 | 树形:开心形 | 产量:5000 |
关键词:凤凰李子苗 |
云南嵩明凤凰李苗_缘道苗木基地-凤凰李子苗几年挂果
李子苗从幼苗到开花结果的管理?
一、苗木定植:落叶至发芽前,采用大窝、大肥、大苗,株行距按3×4米,亩植55株。方法是窝大底平、苗正根伸、细土垒根、踩紧灌水。
二、土肥水管理:生长期1~2次浅耕,10月中下旬至11月下旬深耕,沿树冠外围深耕30~50厘米,冠内浅耕10厘米。
施肥原则:幼树以少吃多餐为主,以N肥为主,施肥量按成年树标准减半施入。成年树以基肥、萌芽肥、壮果肥、根外追肥为主,N、P、K的比例依树势而定,一般采用1.2~1.5∶1∶1。
1基肥:施用时期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下旬,施用量占全年用肥量60~65%,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,搭配适量的氮、磷、钾肥或复合肥。一般亩产2500公斤的果园,施用农家肥2500公斤,施氮肥15~20公斤,磷铵50~70公斤,钾肥15~20公斤。施肥方法,可以结合土壤翻耕以多点多窝和放射状沟施入。
2萌芽肥:开始萌芽时或萌芽前追施氮肥搭配农家肥。株产40~50公斤的青脆李树,每株施一担清粪水兑尿素180~200克。
3壮果肥:6月上中旬,果实成熟***0~45天追施K肥(钾)搭配农家肥。株产40~50公斤的树,一般施一担粪水兑钾肥450克和尿素150克左右。以树冠滴水线为界挖两条猪槽式施肥沟或环状沟施入。
4根外追肥:在果实迅速膨大期至采前20天,树冠喷雾0.3%磷酸钾加0.3%尿素2次以上,间隔20天喷雾一次,有利于增大果实和提高品质。水分管理做到能排能灌即可。
但是千万要注意,在夏季光照特别强烈的时候,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对植物进行遮蔽,不然会导致叶片失水干枯,甚至会波及花朵。如果是***个原因——浇水太多的话,那就要合理地浇水。这种植物总体来说还是喜湿的,不可缺少水分,要保持盆土的湿润度。长期处于过湿的条件下就不行了,可能会同时造成叶子枯萎和根的腐烂这两个后果。所以盆土微湿就够了,观察到过湿的情况时要及时排水。第三个原因倒是比较好处理,喷洒一些的药水就可以了。
李子苗得了干腐病怎么办?李子苗干腐病的技巧
李子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,味道甘甜可口,营养丰富,深受人们喜爱。在李子苗种植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病害的侵袭,其中干腐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,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李子苗干腐病的技巧,供大家参考使用。
李子苗干腐病是真菌引起的病害。病菌在病枝干上越冬,翌春产生孢子随风、雨传播,从伤口、枯芽和皮孔侵入,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,侵入后先在伤口死组织上生长,再向活组织蔓延。发病盛期在6-8月和10月。干腐病发生的轻重与气候、果园土质和管理水平以及品种有密切关系。一般干旱年份发病重;冬、春干旱,失水较多的幼树在早春可暴发成灾。地势低洼,土质瘠薄及管理粗放的小树、幼树及衰老树易发病。李子苗品种以、国光、富土等易感病;红玉、元帅、鸡冠、祝光等发病较轻。
措施:
(1)加强幼树管理。新定植苗应及时灌水,雨季防涝,不宜秋施氮肥,9月初应打顶芽,使幼树健壮生长,增强抗病能力。
(2)药剂保护。晚秋、早春应检查幼树枝干、根颈部位,发现病斑应及时涂药。药剂,应在栽植时严格汰除病苗的基础上,以春季喷铲除剂为主,然后刮治。可用40%福美砷可湿粉100倍,或3度石硫合剂。如混有粗皮病斑可用石硫合剂掺65%100-200倍。定植苗不宜刮皮,可用利刀切划竖道,切开树皮,增加渗药量。
李子苗得了干腐病怎么办?李子苗干腐病的技巧
(3)树上喷药。正常年份***遍药应在落花后10天开始,不宜拖延。病菌有潜伏侵染、积累病菌***发病的特点,应综合考虑多病合治,每15-20天一遍药,直至8月中旬。可选用70%代森锰锌可湿粉500-800倍,或40%多菌灵胶悬剂800-1000倍、50%退菌特可湿粉500-600倍等。果龄40天以内的幼果不宜喷波尔多,以防果锈,可喷锌铜波尔多(锌:铜:石灰:水为0.5:0.5:3:240)。采收前喷多菌灵,对贮藏期减轻病情有一定效果。一般情况打波尔多(1:3:200)。
(4)清源。不用李子苗和杨柳枝做撑棍,及时拣净落果、清除残枝,于园外销毁。
传统工具和技艺的使用虽然相对困难些,可正是这种难度,恰恰可以促使插花人要静下心来,耐心体会,而这正是东方插花中最重要的精神。更何况掌握传统插花造型的难度,要比传统工具和技艺的使用大得多。诚然,花艺界目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传统插花市场窄小、认知度低的问题,众多有识之士都急欲将传统插花发扬光大。不过欲速则不达,在过去100年里,传统插花已经失去了大量的传承,如果再忽视了其传统工具和技艺,传统插花存在于世的独特理由也将越来越少。